近日,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印发了《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释义(试行)》(以下简称《释义》)的通知,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标准参照和评估依据。
当前国家战略需求、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国际形势、人口变化等新形势,倒逼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要求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背景下,把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凸显了职业教育对强国建设的支撑力和贡献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有效发挥指挥棒作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高等学校评估改革方案》 (教督(2023)2号)中提到,高等学校评估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分类指导”,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释义(试行)》的发布,将引导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建立和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评价机制,为职业教育类型发展提供了指引,也体现了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落实。
从指标体系设置来看,《释义》遵循职业层次本科教育“三高三不变”的总体思路,凸显职教特色设置了质量评价标准。具体来看,在“办学定位”指标中,《释义》强调职业本科以服务产业为导向,定位于高层次、职业性,面向职业岗位和行业需求培养高素质创新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释义》以“强就业”为导向、“高技能”为核心,重点考察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专业建设”指标中,重点考察学校服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支撑度与贡献度。在“课程与教学”指标中,强调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强化工学结合育人。在“师资队伍”指标中,聚焦“高层次”和“应用型”两大方向,要求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内培外引,强化“双师”队伍建设。通过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梯队建设,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在“教学质量”指标中,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增值,并将“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核心评估指标,要求跟踪毕业生就业及职业发展质量,并引入用人单位跟踪调查机制,引导学校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与前瞻性。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是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色和基本办学路线。《释义》还专门设置了“校企双元育人”二级指标,要求职业本科学校坚持产教融合,创新产教融合、工学融合、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此举的目的是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专业链对接产业链、课程链精准对接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标准,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深度融合。此外,落实学历教育与培训是职业教育的法定职责之一,也是职业本科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的差异化发展特征。《释义》将“职业培训与技术技能积累”纳入了评估体系,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在开展职业培训、技术服务、技术研发和应用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职业本科教育当前仍处于建设发展阶段,提升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需找准支撑产业的“立足点”,瞄准地方产业链上的新兴产业和紧缺产业,实现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联动,形成常态化培养面向产业所需的高端技能人才的模式。
另一方面,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需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教学关键要素改革,系统推进课程、教材、师资、实践项目等育人核心要素的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国家战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要。强化“双师”队伍建设,形成校企混编教师团队,把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开发高质量本科职业教育教材,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进行新形态教材建设。紧密对接企业岗位和职业特征,基于真实生产项目与工作过程,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维度的课程资源条件。建设集实践教学、真实生产、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扎实推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职业本科合格评估的目的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旨在引导新建本科学校建设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在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专门设置了“质量管理”这一评估指标,要求“完善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教学质量进行常态监控”。此外,其中还设立了“师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内容,以引导学校注重收集师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的评价信息。
《释义》的出台为职业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评价提供了政策导航和制度依据。要求本科层次职业学校遵循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分阶段、多视角、全周期的评价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常态化的教学监测、学情分析和预警,评价分析人才培养过程、教学实施与育人效果。在评价结果运用上,坚持问题导向,对于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学校应及时调整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并将诊断结果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持续改进,确保人才培养过程能够不断适应职教本科教育发展的需求。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使命,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者、引领者。《释义》的发布既是教育部用来考核和检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标尺,也是引导高校自身建设和改革的“指挥棒”。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应以《释义》为牵引,持续强化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领头羊”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确保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布局高质量推进[N].《中国教育报》,2025年1月11月
[2]习近平: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 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503/t20250306_1181668.html
[3]稳步发展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运行与实践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34期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5/2025_zt02/
[5]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发展有了“导航仪”[N].《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2日 第05版
上一条:职业本科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动态适配机制研究
下一条:职言之语 | 职业教育本科使用高职教学资源库的探索与实践